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如来于初夜时,默然而过。于中夜分,安慰大众,令生欢喜。
至后夜已,唤五跋陀罗而告之言:汝等应知,出家之人有二种障。
何等为二?一者心着欲境而不能离。是下劣人无识凡愚,非圣所行,不应道理,非解脱因,非离欲因,非神通因,非成佛因,非涅盘因。二者不正思维,自苦其身而求出离。过现未来皆受苦报。
比丘!汝等当舍如是两边。我今为汝说于中道。汝应谛听,常勤修习。何为中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八法名为中道。
佛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所谓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证苦灭道谛。比丘!何等名为苦圣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蕴苦,如是名为苦圣谛。何等名为苦集圣谛?所谓爱取有,喜与贪俱,悕求圣乐。如是名为苦集圣谛。何等名为苦灭圣谛?所谓爱取有,喜与贪俱,悕求圣乐,尽此一切。如是名为苦灭圣谛。何等名为证苦灭圣谛?即八圣道,所谓正见,乃至正定。此即名为证苦灭圣道谛!
初转法轮的内容,大体上就是这个样子。后来初期佛教教义被归纳成三句话,称之为&ldo;三相&rdo;或者&ldo;三法印&rdo;: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释迦牟尼首转法轮,这三个法印几乎都包括在里面了。其中的&ldo;诸法无我&rdo;,是佛教重要教义,是佛教与婆罗门教斗争的重要武器。&ldo;无我&rdo;,梵文叫ahtan,意思是所谓&ldo;我&rdo;(tan)是并不存在的,它是由初转法轮中讲到的五盛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实体。这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到的真理。佛教僧侣以及居士,如果想悟到什么东西,他们首先必须悟到&ldo;无我&rdo;。事实上中国人确已悟到&ldo;无我&rdo;了,比如徐增《唐诗解读》卷五说:&ldo;行到水穷处,去不得处,我亦便止,倘有云起,我便坐而看云起,坐久当还,偶值林叟,便与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则不能以定还期矣。于佛法看来,总是无我,行无所事。行到是大死,坐起是得活,偶然是任运,此真好道人行履,谓之好道不虚也。&rdo;这是徐增对王维《终南别业》那一首着名的诗的解释。我认为是抓住了要领的。
总之。我认为,要讲&ldo;悟&rdo;到什么,首先要悟到&ldo;无我&rdo;。
第17章做诗与参禅(2)
但是,仅仅悟到这个程度,还是很不够的。佛教从小乘开始,随着社会的前进,逐渐向大乘过渡。大乘最根本的教条,从信仰上来说,是菩萨思想,要广度众生,比起声闻乘来,要广大得多了。在教义方面,这表现在最早出现的《般若经》中。《般若经》的主要思想是:法无自性,即所谓法空的思想。&ldo;空&rdo;,梵文原文是unya,意思是&ldo;空虚&rdo;。许多大乘的重要经典,如《法华》、《华严》等等,其主要思想都是建立在般若基础上的。所谓&ldo;般若性空&rdo;者即是。我在这里没有可能详细介绍大乘中观派、瑜伽行派的共同点和不同之点。不管是所谓&ldo;空宗&rdo;,还是所谓&ldo;有宗&rdo;,其根本教义都是讲空。中观派讲空讲得过了头,连&ldo;佛性&rdo;&ldo;真如&rdo;等等都想空掉。这动摇了大乘的信仰基础,因此有宗就出来加以纠正或者补充。他们之间没有根本矛盾。
什么叫&ldo;空&rdo;呢?《中论》第二十四品说:&ldo;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rdo;&ldo;法&rdo;,指的是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成,本身是不存在的,所以称之为空。佛家这一套烦琐哲学,同我现在要讨论的东西,没有多么重要的关系,姑且置而不论。
总之,要讲悟,悟到了&ldo;无我&rdo;,还不够,必须再提高一步,要悟到&ldo;空&rdo;。
我在上面回答了我提出来的两个问题:什么叫&ldo;悟&rdo;?&ldo;悟&rdo;到了什么东西?&ldo;悟&rdo;,同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得真理,是一脉相承的。悟得的东西低层次的是&ldo;无我&rdo;,高层次的是&ldo;空&rdo;。禅宗的思想基础是大乘空宗。因此悟空对中国禅僧和禅学诗人,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禅宗的几个祖师爷所悟得的,也就是这个空。我从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谈起。我现在根据《坛经》把他们两人一段公案简略地介绍一下。
(六)上座神秀题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七)五祖念了偈以后,对神秀说:&ldo;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人。&rdo;对他是不够满意的。
(八)慧能是不识字的,也作了一偈,请一解书人题在壁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五祖认为慧能悟道,便把衣钵传给了他,并且说:&ldo;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rdo;神秀和慧能的两偈,其区别一看便知:神秀悟空悟得不够。
&ldo;无我&rdo;的思想,&ldo;空&rdo;的思想,一旦渗入中国的诗歌创作,便产生了禅与诗密不可分的关系。禅与诗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相互起作用的。正如元好问在《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中所说的:&ldo;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rdo;
四、禅与中国山水诗
禅与诗的密切联系首先或者主要表现在山水诗上。
为什么会产生山水诗呢?(我觉得,山水画的出现也与此有关。)悟&ldo;无我&rdo;或者悟&ldo;空&rdo;,最好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主观条件,指的是心灵中的悟解;一个是客观条件,指的是适当的自然环境,以远离尘嚣的山林为最理想。身处闹市也不是不可以静悟。陶渊明的诗:&ldo;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rdo;陶渊明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他也许有自己的一套修养方法,这里暂且不谈。佛家的禅僧或者接受参禅思想的诗人,据我的观察,有一套不同的办法。他们往往遁入深山野林最寂静,不受尘世干扰的地方去静悟。中国古诗说:&ldo;天下名山僧占多&rdo;,正表示了这种情况。但是,佛教初入中国的时候,并不是这个样子。传说是中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建筑在洛阳城外,并不在山中。
后来仍然有在城市中建庙的习惯,《洛阳伽蓝记》中记述的寺院,几乎都在城内。一直到了唐代,长安城中的寺院还是很不少的。此风流传,至清不衰。可见佛寺并非一定要建在山上。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可能从晋代起,山林中建庙的风气就开始了。从此就开始了名山与名刹互相辉映的局面。中国的禅宗初祖达摩于梁武帝时期(6世纪前半)来华以后,在洛阳他不住在白马寺,而住在嵩山中的少林寺,可以透露个中消息。
既然讲到达摩,我索性把达摩的禅法以及大小乘禅法的区别也简略地介绍一下,以利于对中国禅宗的了解。禅,在印度有其根源,梵文是dhyna,巴利文是jhha,音译为&ldo;禅&rdo;,原意是&ldo;冥想&rdo;,英文叫ditation。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传到中国来以后,汉末安世高的禅法属于小乘,与属于大乘的禅宗的禅法完全不同。小乘禅法有所谓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八定之说。&ldo;四禅&rdo;指的是静坐冥想时精神统一的四个阶段,梵文称之为dhyna-cattaya。
作者寒武光的经典小说高武纪元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十五年前,时空裂痕出现,异世界入侵,位面战争爆发。这是一场灾难,无数人丧生。更是一场机遇,异域武道文明兴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钢铁与肉身的碰撞,子弹与刀剑相击,热武器与冷兵器的生死交锋。故事的起源,从主角背负长弓,手持战刀的一场狩猎开始...
这是一个,讲述咸鱼小演员,终成一代喜剧之王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尝尽苦辣酸甜,但依然保持微笑的故事。咸鱼演员彭毅诚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拥有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能附身在最伟大的喜剧演员身上,徜徉在喜剧表演的天堂在这个世界里,他能获得无数喜剧人物神奇的能力在这个世界里,他最终获得了喜剧的真谛,和最美好的爱情。多年后,彭毅诚在粉丝的关(威)心(胁)下,排出了众多经典的喜剧舞台剧,拍出了无数经典的喜剧电影,终成一代喜剧之王。再回首,他才发现,观众们的欢笑声,才是他此生最大的成就!欢迎加入老猫书友群,群聊号码241156018...
小农民混花都!会符篆!会咒语!会医术!会一切!透视咒!隐身咒!定身咒!穿墙咒!撒豆成兵!纸人术!...
僵尸,集天地怨气,晦气而生。不老,不死,不灭,被天地人三界屏弃在众生六道之外,浪荡无依,流离失所。身体僵硬,在人世间以怨为力,以血为食,用众生鲜血宣泄无尽的孤寂含冤被杀的青年叶飘零,被仇人抛尸养尸地,临死一刻获神秘之音相助,化为僵尸手刃仇人,却被卷入一场数个文明数个世界的阴谋大战中不老不死不灭,嗜血无尽,惟我独尊!屠神灭魂嗜人,大凶之物,谁人敢拦!(新书需要支持啊!缺收藏缺推荐,希望大家支持,多多收藏和推荐啊!!!本书书群140467824。)...
宁溪,宁王府的纨绔小王爷,为救心爱的人反被厌恶误会心死魂消!宁溪,未来世界联邦最年轻的机甲大师,帝国第一军团少将,一场意外让她成了女扮男装的他。当她成了他,那么就先从揍渣男开始吧。权贵找茬,揍!叔叔争权,揍!敌国挑衅,揍!某某国家又研制出一种新型傀儡战兽,夸得天上地下绝无仅有。宁小王爷睥睨一眼,这样的渣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