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甘肃文史精萃(..)”!
刘宝厚
当我来到这个世界刚七个月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是一个多么不幸的孩子啊!我脑海里的父亲形象,全是由我母亲平日讲给我的。懂事以后,接触到社会上的人,他们都以敬仰的心情,称赞我父亲的学问、人品和给社会所作的贡献。所以从小给我的印象,父亲是一个很有学问、人品高尚、为社会做了不少好事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步阅读了他的一些著作,逐渐对他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作为后人,我有义务把他的学术思想、重教兴学、热心公益、文艺创作以及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资料整理出来,作为文史资料留给后世。
刘尔炘(1864~1931),字又宽,号晓岚,别号果斋,又号五泉山人,甘肃省兰州市人。祖籍陕西省三原县,清康熙年间,高祖刘世英举家迁居兰州。祖父为五品州判,50岁后退职居家,所以家道贫寒。我父亲自幼勤奋好学,受业于本邑名师。十六岁时(1879年)即成秀才。二十二岁(1885年)以乡试第六名中举人。次年赴京复试,获一等第七十一名,会试未第归里,遂在西城巷、山子石斗母宫设塾授徒,二十六岁(1889年)再次进京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因继母逝世,便归家守制。二十九岁(1892年)受兰州府知府丁振铎之聘,任五泉书院讲席。三十岁(1893年)处女作《果斋一隙记》问世。当时学界称此文为“以程、朱为宗,旁贯百家,折中一是”之作。三十一岁(1894年)二次进京述职,授翰林院编修,在京供职三年。因不满清廷的腐败和丧权辱国,于1897年辞官返里。次年复应聘为五泉书院讲席,继任主讲。1903年应甘肃总督崧藩之聘,任甘肃文高等学堂总教习长达五年。先后讲授《尚书》、《易经》、《诗经》、《春秋》等课程,并著书立说。在执教之余,他联合同道于1906年整顿健全了皋兰兴文社并建两等学堂;1908年创建陇右公社;1910年创建兰州修学社及皋兰修学社;1911年建陇右乐善书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陕西响应,陕甘总督长庚急电清廷,朝廷遂起用前任陕甘总督升允为陕西巡抚,督办陕西军务,统率甘军分三路攻陕。部队开拔后,兰州城防空虚,为了维护地方的治安,经各界人士公推先父招募“志国军”300人,由王烜任营务处负责人,设立稽察局,由连生科任队长,维持社会治安,历时三个月,共和成立后遂即解散。民国二年(1913年)甘督赵维熙因先父办城防有功奖以勋章,先父却谢绝未纳。1912年3月民国成立,公推先父为甘肃省临时议会副议长,于同年5月辞去。自1913年(50岁)起,他便谢绝一切政务活动,开始他后半生的学术生涯,但对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仍是不遗余力,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如1913年提出发展甘肃地方实业的办法及章程;1915年创立陇右实业待行社;1922年创建五泉图书馆;1919年主持修建兰州五泉山,工程历时五年半,于1924年竣工,他所著的《兰州五泉山修建记》详载其事。1920年甘肃海源大地震,他被委任为赈灾筹账处总绅,负责救灾工作。1924年开办了儒医精舍和医学讲习所,创设同仁施医馆(次年更名为皋兰同仁局);1926年创办丰黎义仓。1928年当他65岁时便将所管的“八社”全部分交地方人士掌管。他自己则退出社会公益事务,专心致力于哲学专著《拙修子太平书》的撰写,并开始习画。1931年先父逝世后,邑人乡贤敬仰他热忱公益,遗业惠民;文化教育界人士思念他的醇风教泽,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办,于1935年在五泉山给他树立了一尊铜像,并改五泉山层碧山庄为“果斋祠”,以志纪念。1940年他的学生赵元贞先生创办“志果中学”于兰州府文庙,以纪念和继承恩师的教诲。1953年改名为兰州第二中学。
一、承儒家之宗旨,创前人之未发先
父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深受程朱理学的教育和薰陶,师承明代理学河东派系脉,立志为学,以不求人知为盟心要语,以无所为而为,为读书任事之宗旨。自三十岁(1894年)以后,甲午战争爆发,日帝侵华,先父忧患愤激,深感只读书不能救国,不能只满足于师承之学,必须把“理”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或“反眏”,向理学的高峰攀登,对理学提出了新的见解。在他逝世前所写的《果斋遗言》中讲:“我之学,从李安溪以入朱子之门,从朱子以窥圣人之堂奥。年三十时,从疾病忧患中读《大学》,忽悟书中所说,皆是我身心之事,将书自书、人自人的旧习打破,书与我合而为一,此是我读书以来大有悟入之第一次。自此以后,心源日辟,返之于身心,征之于人事,验之于天地万物,而不以读文章者读圣经矣!故晚年能窥见圣道之真,发前人未发之旨者,往往因天时、人事之新奇万变,或实验而悟,或反眏而出,不仅在于读书也。”由此可见先父经历了“饱更忧患,目睹沧桑”之后,通过“实验而悟”,提出了与程朱理学不同的见解。朱熹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而先父则认为“有理即有气,有气或未必有理”(见《拙修子太平书》),从而提出“以理驭气”的观点,这与朱熹的“理一分殊”,“即物穷理”的观点有着重大的区别。
先父“以理驭气”的观点是在西方列强对我国进行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从他晚年著作《拙修子太平书》)中就可以了解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孔学化扶理”,人类的精神文明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宗旨;“科学化扶气”,人类的物质文明非科学莫能及。但“孔学化”必须驾驭“科学化”,世界方能进入万世太平,人类才能安居乐业。当今世界为什么战乱四起,中华民族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其根源皆是“近世欧美学说都是机器产生出来的,都是跟着物质文明的旺运随波逐流的讲来讲去,都以人类的欲性为本位了。”所以说“物质文明从欲者也,吾圣人之学从理者也。”今西方列强不懂孔学,不讲道义,一味追求物质文明,致使欲性日肆,以极不文明的手段,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掠夺物质上的财富,给人类造成劫难,结果是:“为百余年来世界少数人造最大幸福的是机器,为千年万年中世界多数人造最大奇劫的也是机器。自欧战发生以后,人类所受的痛苦,当名之曰‘机器劫’。这‘机器劫’是个大劫,过此以往,世界的人若不同心同意地挽回这个劫运,恐怕这欧战还是小事,还有个大祸在后头哩!”所以他在《拙修子太平书》中提出:搞科学的必先学孔学,非深有得于孔学者,不许习物质科学,究心孔学者亦必精通物质科学,科学家遂不复有助气造劫之思想,于是孔学与科学合为一家,东西学术水**融,人类才能进入“还醇时代”,即世界大同时代。他预言到西历(公元)3330年,全球人类,化除国界,欢若一家,无貌合之伪交,无倾轧之鬼计,不见战舰火器,居民欣欣,以农为本,手工辅之,无甚贫甚富,无甚强甚弱,悠然自得,是谓还醇时代。先父把这种物质文明的发展必须要有精神文明来驾驭的思想,名之曰“以理驭气”。这种观点对当今构建和谐世界,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先父的哲学思想虽以儒家学说为主导,但他对西方哲学也很重视,1916年的《果斋日记》中写道:“近年于温经之余,有志搜讨西人学说,将欲融会贯通,铸中西为一冶……独恨精力已衰,老将至矣!不能遂中西一冶之志,纳世界于无争,进人群于相善,其待诸后世之人乎?”足见他已经意识到研究西方哲学的重要性。他还说:“各国近世之学术,待当博览研究以定其是非,当世人才之学术皆当详细考求以明其得失,惜乎得书甚难。”在图书资料极其缺乏的条件下,他阅读了培根、笛卡尔、牛顿、赫胥黎、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研究了无**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研究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基础知识。比较了中西学术、学风之优劣。他在《果斋日记》中写道:“得意之人每言人,失意之人每言天,亦古今中外之通例乎?今欧洲盛矣,其国人精神意气,往往专尊人力,几疑天命之无权,世之骄子大抵如是。中国衰矣!其国人心思言论,往往顿归天命,几疑人力之无用,世之败子大抵如是。噫!皆非知道者也。”他把“顿归天命”与“世之败子”联系起来,真可谓理学家研究西方哲学后的一大收获。他还在《拙修子太平书》中说:“孔学化重保守,其流弊必致萎靡不振,……科学化以进步为特长,纳世人于嗜欲攻取之途,争夺不已。”足见先父通过中西学术的对比研究,使他的视野与思路大为开阔,哲学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拙修子太平书》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有得于中西学术对比之研究。一位清朝遗老,哲学思想能有如此大的转变,实属难得。
多年来,社会上对先父的这种观点褒贬不一,有人斥责他的“机器劫”的提法是反对科学的落后保守思想,这完全是对他的哲学思想没有全面了解的偏见。他所说的“机器劫”是指那些西方列强,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各种杀人武器,以实现其侵略他国和掠夺财富的野心。其实他是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力提倡把机器用于发展生产和兴业强国上。他在所著的《果斋日记》中说:“吾国谈新学数十年而无提倡机器学者,无主张致全力于机器以扩**商业者,舍根本以驰逐于口耳之空谈,故不能得新学之益而反受新学之害。”他还提出发展科学实业以强国富民的主张,他说:“中国不能自造机器,精研理化,以广兴实业,则无收回利权之望。利权不能收回,则无从言富,不富无从言强,保教保种,议法议政,皆空谈耳!”这能说他是一个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的腐儒吗?到1922年,他借鉴西方看中国,见解更趋于实际了。他在《果斋日记》中写道:“欧洲近二百年来,富强本源在机器的发明,能吸收财力,聚敛货财。吾国讲求新政者多矣!其得失不必深求,只问其所办之事,是日以生财者,是日以耗财者。生财则得,耗财则失,无论外表如何整肃,如何文明,倘若内容无生财之希望,而惟耗现有之财以欺人欺己,其为祸烈矣!”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先父能认识到政治决定于经济,经济有赖于科技的这一朴素真理,堪称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爱国志士。
二、治学严谨,博学多通,著述甚丰
先父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他已任职翰林院编修后,仍是孜孜不倦。在他所著《果斋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余自三十志学后,昼夜六时亲书卷者为多,近来人事日繁,不能专精读书,良有愧憾。尝默拟定程,以期不入于荒怠,兹书之以自警云。早饭前晚饭后,读书功夫三时要够。早饭后晚饭前应做之事,私后公先。守此定程,万事纷来吾志莫乱,只此不能守,人乎抑猪狗。”他这种勤奋好学,严于律己和先公后私的精神,今人读之,亦很受教诲。
在治学上,他非常重视实学,反对空谈。他在所著《劝学迩言》中说:“学之患莫大于无用,学之有用者,学之实者也。”还说:“人有实学,学有实用,而国家亦收得人之实效。”在《果斋别集》中又说:“国运之盛衰,关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关乎学术,学术纯正,才是实学。”他所提倡的“实学”,就是要解决国家民族以至人类的重大实际问题。他把孔学与释道之学作了比较,在《果斋日记》中说:“老子、释迦之学皆为上等人说法,故施之人世嫌其过高。”又说:“孔学尽人以合天,佛学舍人而言天,孔学重实行,佛学重空想。”他还把中学、旧学与西学、新学作了比较,看出中学、旧学搞空谈的弱点,西学、新学讲实用之长处。他在《果斋日记》中写道:“欧美各国若无物质机械诸科学之发明,创为制造,致之实用,则所谓哲学者亦与吾国先秦诸子诡辩,宋明诸儒之争、门户别异,同玩弄光景者,同一托诸空谈、寄诸想象耳,乌足弛骋乾坤,左右世界也哉!”他批评那些无实用价值的高谈阔论是一种祸根,他说:“学说失之高,杀人胜似刀。”“日逞空谈,是速之亡也。”还说:“务实者昌,蹈虚者亡,身、家、国、天下无不如是。”1897年他辞去京官回到兰州,应聘任五泉书院讲席时,就作了《力求实学条约》,以规范学院诸生。
先父一生著作甚丰,最重要者有:《果斋一隙记》四卷、《劝学迩言》、《尚书授经日记》、《周易授经日记》、《诗经授经日记》、《春秋授经日记》、《果斋日记》八卷、《果斋前集》、《果斋续集》、《果斋别集》、《辛壬赈灾记》、《兰州五泉山修建记》、《重修小西湖记》、《拙修子太平书》及《陇右轶余记》等十多种著作。从现存的各类著作、150多首诗和200多副楹联的内容来看,先生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但又不为儒家旧习所束缚,注意到了中西学术的融会贯通,故而在学术思想上可说是当时兰州知识界之翘楚。而在诗歌、楹联成就上也达到了清逸、浑厚、活泼、自然的境界。
先父五十岁后,每于春秋佳日作诗酒之会,常与王紫垣、邓德舆、练吉唐、高献廷、白宝千、王著明、王建侯、颜鹭廷、陆玠平等文人雅士结为诗社,分韵赋诗。他在所著《果斋前记》中说:“余以诗文自愧无深造之功也,平生所为,偶遇之,偶得之,亦未尝容心于其间。”其实,他的诗学造诣颇深,为诗朴素自然,往往以俚语入诗,能直抒胸臆,无矫揉造作之态。遣词造句,亦复典雅工切。如1915年立秋前一日雅集五泉山,醉后步石头主人韵:“男儿事业许封侯,要觅桃林去放牛。幻想忽惊三古梦,新诗羞为一身忧。云天飘渺飞黄鵠,烟水苍茫问白鸥。槛外青山楼外树,也应酬我到千秋。”
先父的白话对联,写得更是绝妙,他在修建兰州五泉山时,根据每座殿宇楼阁的不同情景,亲笔书题了130多副楹联,写得通俗风趣,生动活泼,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对仗工整,蕴涵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写在“青云梯”的一副对联是:“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看起来通俗易懂,但包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写于“卧佛殿”的楹联是:“还不起来么?此等功夫怕是懒人都藉口;何妨睡着了,这般时代倘成好梦亦欢心”。写于“摸子泉”的楹联是:“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真可谓妙趣横生,幽默无穷。可惜先父的这些佳作和遗墨,绝大部分在“**”中遭到破坏,幸存者亦寥寥无几。
先父除忠诚于教育,勤奋于著述外,还擅长于书法。从现存的墨迹和手稿来看,书法多体兼备,功底深沉,造诣很高,是陇上著名书法家。其楷书崇尚魏碑,取法颜体,功力深沉,遒劲浑厚;行书用笔舒展,转折精妙,潇洒自如,犹如蛟龙腾波,婉转有致,刚柔相济;隶书更为见长,既有汉碑字势凝重,章法严整的特点,又有篆书古朴端庄的神韵,给人以高雅雄浑的美感。晚年又习绘画,以梅、兰见长。现在观赏先父在五泉山书题的匾额、楹联之遗墨,虽不完整,但不难看出他的文学造诣和书法的精湛。他从50岁以后,便由执教转向以书法谋生,曾以诙谐的笔调写下了这样三首诗:其一曰:“万变烟云静里看,江湖阔处天地宽。手中斑管潇湘竹,聊当岩凌一钓杆。”其二曰:“溪童磨墨涸前溪,休怨先生价太低。但愿淋漓挥洒去,千门万户有云霓。”其三曰:“过客休嫌价太昂,将来身价要腾翔。不如及早来收拾,到手云烟四壁香。”从这些诗句中不难看出他那“性情中人”的特质和幽默的性格。
三、致力教育事业,桃李遍于陇上
先父在清朝末年,以翰林院编修而不仕,毅然辞官返里,从事地方教育工作十五年,期间设塾授徒三年,主讲五泉书院七年,任甘肃文高等学堂总教习五年。创建了兰州第一所小学校,主持和举办了一些学社、讲习所和专修馆,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其弟子有王烜、杨巨川、水梓、水楠、蔺象祖、杨沛霖等学界、政界著名人士;赵元贞、金翼乾等著名学者、教育家;牟荫梓是著名中医、书法家;魏振皆则是著名书法家兼诗人等等,真可谓桃李遍于陇上。此外,他还筹款资助兰州地区和甘肃六县学生赴外省进修和深造。先父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把大半生精力都放在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上,1923年撰书于五泉山“望来堂”的一副楹联说:“正学兴废关世运;斯文绝续在人才。”在《果斋别集》中他还写道:“国运之盛衰,关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关乎学术,学术纯正,才是实学。”这都充分表达了先父关心国家的命运和重视培养人才的心愿。他兴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培养治世人才,他在《果斋日记》中说:“学以道为志,人以圣为志,”道就是真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天地间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圣指儒学。还说:“不以孔子之学主持世界,则所谓人道主义无从说起,孔子之学人道主义之极致也。”“只知利己的人当名之曰人蠹,时时想着利人的人才是人才。”所以他把利人看做是培养人才和治学的一个宗旨,如果人人都具有济世利人的志愿,就没有理由担心天下不太平。因此,他的教学内容,除经史外,还要求学生“欲为异日有用之人,则凡天、算、地舆、军政、财赋、中外交涉诸大端,随其所近而专治”(见《果斋别集》)。这就是他所主张的孔学与科学相结合,以“孔学化”驾驭“科学化”造就人才的教育方针。同时他还在《果斋别集》中指出:“只求其用,而不向此心本源之地痛下功夫,视专业为戈取功名之资本,或者迷失方向,误用所学,那也是无当于实用的。”从他早年著作《劝学迩言》来看,他要求学生读书要“推其究竟,融会贯通。”读史要“设身处地,真识当时事势,有所论断。”读经要“发明经旨,反诸身心,见诸事业。”修养要“寡欲、寡言,剔除杂念,忘怀名利。”做到“坦荡宽平,心境如光风霁月。”当“理欲交争之际,必坚持理。”“事必思而后行”,但必须有“刚断果决之意,慈祥和厚之心。”同时他要求学生要“耐烦、耐苦”,为师要以“热肠”为本。他说:“人之生也,耐苦耐劳耐挫折,必成大器。经霜冒雪,松柏不凋,求梁栋者,故在松柏。”可见,他把“耐烦、耐苦、耐挫折”看做是自我锻炼和培养人才的基本方法来倡导。先父还以“热肠”二字作为对事对人和为师之本。所谓“热肠”,就是热心、热情、助人为乐。他在任教期间的工作日记中,深有体会地说:“天地之心,父母之心,君师之心一也,仁而已矣,热肠而已矣。故为师范生者,不可不知热肠为教人之本。热肠而后教不倦。”他常以此自勉勉人,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法上,他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对待学生既严于督导,又和蔼可亲,因此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先父对普及小学教育也很关心,1906年他亲自创办了兰州第一所小学校——两等小学堂。民国以后,小学扩充为四所,毕业学生约11000人。先生作为一个园丁看到一批批学生长大成才,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他曾借“为两等小学植花皆活”为题,赋诗表达了这种心情:“频年只望尔成才,幸有名花次第开。点缀门墙颜色好,春风从此不虚来。拣得群花着意栽,称心曾见几枝开。春风莫惜东皇力,再看凌云捧日来。”
四、发展地方公益事业,尽力解决群众疾苦
十九世纪初期,甘肃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民不聊生。先父鉴于此种情况,便立志创办地方公益事业,以改善民生。如1906年整顿皋兰兴文社,创办两等学堂。并亲自负责,主持教务,言传身教,培养人才。1912年后,小学扩增至四所,毕业学生达11000人。1910年成立兰州修学社,负责管理孔庙祭礼和保管淳化阁帖石刻等文物工作。1905年他发起向社会人士募捐,至1911年募得捐款及息金白银一万两,购置印刷机等,创建陇右乐善书局,出版发行了不少有教育意义的书籍,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1915年创立陇右实业待行社,他调查了兰州地区工商业,根据其资源、资金、技术、销路等状况,拟出各业中应缓办、停办、改办、急办、不可办而暂时不得不办等措施。并与江苏南通著名实业家张謇联系统筹发展甘肃实业办法。派人赴上海大生纱厂学习经验,开办小型工厂。并向同生火柴公司、陇右化学公司投资入股,以期振兴地方工业,改变甘肃经济落后面貌。1916年创立全陇希社于兰州举院潜园内,其宗旨是寄希望于工、农、商、学各方面,共同移风易俗,从实际出发,振兴甘肃。开办国文讲习所和国文专修馆,毕业、肄业学生约200余人,为地方培养了大量人才。1918年将建五泉书院的款项,成立了兰州兴学社,专管资助兰州府所属皋兰、榆中、临洮、临夏、渭源、靖远六县的学生赴省外学习深造,为地方培养高等人才。1922年在五泉山文昌宫创办了五泉图书馆,收集大量新旧图书,供学人研读,对提高地方文化素质起了一定作用。1926年创办丰黎义仓,进行粮谷平粜,赈灾救济。1927年创办皋兰同仁局于兰州延寿巷,举办儒医精舍,开设医学讲习所,为地方培养医务人员。建立同仁施医馆,延请甘惠廷、蔺紫仙等名医为贫苦百姓免费治病。并对鳏寡孤独者进行救济、施舍。以上统称为“八社”。
为了加强八社的管理,先父亲手制定了社章,每社设有专人主管,下设若干办事人员,同时还设有名誉检察,负责监督工作。先生对八社工作人员严格要求,教育同仁勤奋职守,廉洁奉公。并亲手制订了“耐烦”二字公约,以作为待人接物之准则。公约的具体内容是:“遇事一烦,心头火灼,言既招尤,事亦差错。耐之一字,万金良药,任彼纷来,吾神自若,和气怡颜,人喜我乐,些些工夫,百事可做。”他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称赞。“八社”的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先父非常关心劳苦群众的疾苦。民国九年(1920年)十一月七日甘肃发生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地震,灾情十分严重,死伤十余万人,无家可归者数十万人。他目睹灾情,忧心如焚,在社会各界的公推下,亲自主持了赈灾筹赈会的会务,担起抗震救灾之重任。他一面电请北洋**拨款救灾,同时又向陕西、新疆督军省长及旅京、沪各省的甘肃同乡发起救灾募捐。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捐得款银三十万两有余,赈灾三十余县,救济了数十万灾民。民国十八年(1929年)甘肃大旱,禾稼颗粒无收,疫病蔓延,饥殍遍野,灾情十分严重。先父创建的丰黎义仓,平粜施粥,救活了不少人命,人民对此怀念不忘。此时先父已届垂暮之年,正在病中,辗转于病榻,忧心忡忡地写到:“入耳声声乞食难,且凭柔翰写辛酸。笔尖都是哀鸿涙,此纸成灰墨不干。”抒发了他对灾情的焦虑和对灾民的同情与关怀。
晚年,先父除了修建五泉山外,还督促指导重修了兰州小西湖、盐场堡河堤工程,举办儒医精舍,开设医学讲习所和同仁施医馆,为甘肃培养了一批中医药人才,促进了防病治病工作的发展。直到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还是不忘甘肃人民。当他的学生去探望他时,他在病榻上吟咏了他最后一首绝命诗。诗云:“回头六十八年中,痛痒相关与世人。今日抛开躯壳去,权将热血洒红尘。”为自己关心民众疾苦的辛勤一生画上了句号。
五、满腔爱国热忱,不与权势为伍
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中华民族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凌侮。消息传到陇上,群情激愤,先父亦义愤填膺,于甘肃文高等学堂大礼堂,慷慨陈词,挥笔书联:“我都是黄帝子孙,俯仰乾坤,何堪回首;你看那白人族类,纵横宇宙,能不惊心。”痛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表达了他真挚的爱国热忱。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侵吞革命果实,神州大地军阀混战,硝烟弥漫,人民疾苦,无人过问,先父忧心忡忡,意志消沉。入民国后,洁身自好,不入仕途,但对危及百姓安危的事仍不遗余力。如1912年甘肃汉回各军队由陕西彬县、醴泉一带撤回麇集兰州,先父担心回汉军队矛盾加剧,发生武装冲突,危及地方安全,便电陈当时的总统袁世凱,详陈其害,希望将部队进行调遣、隔离,以保兰州的安全。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兰州举行了悼念大会,会场设在万寿宫(现通渭路兰州市政协所在地),先父亲笔撰写了一副挽联,联云:
抵制外夷,打击侵略,谋求幸福自由,废除不平等条约于光天化日之下;
振兴中华,创造共和,从事国民革命,挽救受压迫群众于危急存亡之秋。
这副挽联,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业绩,词义新颖,发自肺腑,赞扬之情,溢于言表。作为一个曾官居翰林院编修的前清遗老来说,对孙中山先生能有如此高的评价,实属难能可贵。
1931年8月,国民军师长雷中田捕押甘肃省主席马鸿宾于省警察局,于是马家军陈兵城下,直逼十里店,省城危在旦夕,数万人的生命财产眼看将罹于战火,在这紧急关头,先父挺身而出,面见雷中田,致书警察局局长高振邦,极陈利害,力主迎马鸿宾复位。加上吴佩孚、马福祥、马鸿逵等军阀的从中斡旋,终于避免了一场战祸。
先父平易近人,对平民疾苦,有求必应,但与官僚军阀却素不往来,表现了一个文人雅士的高风亮节。传说在刘郁芬任甘肃省主席时,为了赢得社会各界对他的支持,屡想拜见先生,但他却以年老多病为由拒不相见。某次祭孔大典上两人相见,先父仍是坦然自若,不与周旋。又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吴佩孚来兰调停“雷马事件”时,不少人朝夕相陪,酒宴相待,当吴慕名造访先父时,先父却避而不见。他的这种为人正直,不与权势为伍的品德和作风,长期为世人所称道,传为佳话。
六、廉洁奉公,品德高尚
先父的一生,清廉正直,品德高尚,颇得时人所称赞,他所创办的兴文等八社,财力雄厚,但他坚持义务服务,分文不沾。办事必依章程,财务出纳各有专人所司,管理非常严格,因而事业日益兴旺。1913年起,因不再任教,没有薪俸,才开始接受所管各社的车马费,并以写字卖画谋生。1928年将所管“八社”分交地方人士管理后亦不再接受车马费。正因为先父办事认真,奉公廉洁,声誉甚著,所以甘肃几次救灾赈济工作,社会各界都公推先父主持。修建五泉山时,工程浩大,巨额资金,全是由先父个人出面募集的,按说是可以独揽财政大权的,但银钱出入均委有专人负责,他却一尘不染。有这样一件小事,有一天某包工头去先父家商议修建事宜,见他吃饭用的小炕桌已很破旧,随后便悄悄做了一个新的给他送去,不料引起先父极大气愤,当面责备说:“请你把炕桌拿回去归公,就这张小桌子,我大半辈子都用下来了,怎么可以用公家的财物给我刘某私人开销,记住,不论是谁,今后决然不许这样!”修建工程竣工后,他将费用收支情况,刻于碑文,公诸于世,以垂久远。
先父家境清贫,生活俭朴,他在《果斋遗言》中写到:“我自离开了我父亲,困苦艰难熬了十几年,到四十岁以后,才不为家计所迫。”他一生没有一所像样的私寓,没有一幅名人字画,没有一块好砚台,直到老年,他生活一直还是清贫俭朴,洗脸没有用过搪瓷盆和毛巾,而是阿干镇烧的瓦盆和民间出售的粗布。家里人男婚女嫁,一律用茶点招待,概不摆设宴席。1924年先父出嫁侄女,由于他声望很高,贺喜送礼者甚众,但他却一一谢绝,并给贺礼亲友每家送一谢笺:“不送礼,不道喜,免劳神,都省事,君不见时光如此,山林隐士无名刺,彼此心照而已矣!”处理丧事,一贯主张:“不做佛事,不请僧道,不设道场,以饮酒为大戒。举行悼念,奠用家常便饭。”并将此写入遗言,留于后人。先父去世后,家属遵守他的遗嘱,亦从简办事。这些虽属生活琐事,但可看出先父的高风亮节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刘尔炘作品:楹联选注
邓明刘宝厚
甘肃兰州的五泉山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景观,1919~1924年,甘肃名儒刘尔炘在重修五泉山时,结合每座殿宇楼阁的内涵和每一景点的情景,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涵养,亲笔撰书了130多副白话楹联以及门额。楹联形式多样,有竖联,也有横联;有54个字的长联,也有3个字的短联。楹联,立意新颖,构思微妙,通俗风趣,生动活泼,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对仗工整,赋有哲理,字字珠玑,脍炙人口,给五泉山增添了无穷的人文景观,真乃传世佳作,艺术瑰宝。加之他雄健浑厚的书法,将五泉山点缀得更加幽雅壮观,塑造了一座意趣盎然的山水林园。1932年邵力子先生、顾颉刚教授来兰时,对先生的白话楹联最为叹服。可惜这些楹联在“**”期间惨遭劫难,幸存者寥寥无几。现择录部分,以飨读者。
海舆浮图 凤鸾于飞 帘下听得欢喜事 冥王杀神陈纵横任婕蓝可盈 我开动物园那些年 神算邵坏水 叶修 娶一赠一,娇妻有喜了 爱在大不列颠 霸道大叔宠甜妻 全能强者萧晨苏晴 席爷每天都想官宣 乔迪的魔法笔记 战锤王座 总监大人是古神 穿成将军的私奔前妻 我可爱的班级 如果能少爱你一点 [三国]焚香祭酒 我是王富贵
拍了几部微电影都失败的小导演重生到高中时代,进入既熟悉又陌生的全新世界。最让他惊奇的是,脑中多了一个奇特的播放系统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最牛导演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舒默雪从未想过自己两次中药遇到了同一个男人,从此被这只饿狼紧咬不放。一不留神各种咚,强势霸道宠宠宠。够了!舒默雪终于忍无可忍,弯着酸软的腰蹲在两只萌宝面前央求,蕾蕾,霆霆,跟妈咪离家出走吧!下一秒萧弋宸将她捞进怀里,骄傲地晃着手中的化验单老婆,我们已经有了三宝和四宝,你还要到哪里去?舒默雪我这辈子走过最长的路就是萧弋宸的套路。萧弋宸爷是凭的实力宠妻虐狗,你们有啥...
我得罪了我的漂亮女上司,她打压我,针对我,有一天,我终于忍无可忍,开始反击!...
一次意外,宋语歌惹上了全城最尊贵的男人。我家慕先生温柔,帅气,又多金,还说要给我买下一整个游乐园!媒体面前,她骄傲地说。慕先生买买买!第二天,宋语歌在属于她的游乐园里玩得不亦乐乎。我家慕先生霸气,开朗,执行力强,还说要带我去环游世界!慕先生去去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简介繁星新书已有350万字完本老书,质量保证苏卿得到一支神笔,所画所写皆能成真,他当即画了个美女,却因拿外卖而忘了画头,然后今夜女生宿舍闹鬼 神笔以亡者愿力为墨,只要他完成死者的遗愿就能获得能量。 帮舔狗完成追求女神的遗愿! 帮小学生完成找齐流落海外的十二生肖铜首的遗愿! 帮徒步爱好者完成徒步穿越亚马逊雨林的遗愿! 他完成一个个死者千奇百怪的遗愿给神笔补能量,然后再用神笔兴风作浪,把世界变成了他的形状! 等一群入侵者费尽力气终于撕裂虚空降临蓝星时都傻眼了是谁告诉我蓝星很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