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3章(第1页)

四、我的看法,几点结论上面我简略地叙述了提婆达多同释迦牟尼的矛盾与冲突。最后提一提我的看法。我的总看法是:这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一场剧烈的&ot;两条路线的斗争&ot;。

(一)公元前六世纪北印度思想界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把眼光放远,不要只看到佛教内部,而要环视当时整个北印度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矛盾与斗争。笼统说起来,当时的北印度,有点像差不多同时代的中国春秋和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大体言之,可以分为东西两大思想体系:西方婆罗门思想体系,东方沙门思想体系。前者以外来的雅利安人为基础,崇信吠陀天启,坚持种姓制度,婆罗门至上,提倡祭祀,信仰多神中的一神,哲学思想主张梵我一如(天人合一),没有悲观思想,不主张苦行,基本上是入世的。后者看重苦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无神论的,否定自我,主张非暴力(ahi

&iddot;sā),相信轮回业报。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第87节:回到祖国(40)

(二)沙门思想体系内部的情况。佛教、耆那教都属于新兴的沙门体系,这个体系内部的、最激烈的矛盾是正统佛徒与外道六师的矛盾。佛典中许多地方都能找到攻击谩骂六师的十分恶毒的言辞。

(三)佛教内部的情况。佛教原始时期的情况,也有矛盾与冲突,最突出的就是我在本文中所讲到的提婆达多与释迦牟尼的矛盾。对于这个矛盾的真相的说法,佛典中可谓既众说纷纭,又破绽百出,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谈过。真相究竟如何呢?我们应该公允地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

1?提婆达多五法的分析。我在上面已经详细地叙述了提婆达多所立的&ot;五法&ot;,在这里不再列举。在五法中,有二法值得注意:一个是苦行,一个是不食肉。苦行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些规定实际上与苦行是相通的。不吃肉则是明确规定的。在印度宗教史上、在印度佛教史上,这两个问题都是重要的问题;而偏偏在这两个问题上,提婆达多是同释迦牟尼对着干的。

2?提婆达多思想的分析,苦行和吃肉属于律的范围。提婆达多与释迦牟尼的根本对立,不仅表现在律的方面,而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教义方面。关于这方面,我在上面已经谈了一些。我在这里只着重举出一点,提婆达多主张:&ot;但有此生,更无后世。&ot;提婆达多的好友,&ot;外道六师&ot;之一的晡剌拿,就是这样主张的。六师中另外一位名叫末加梨拘舍梨的&ot;外道&ot;也主张:&ot;无善恶报,无有今世,亦无后世。&ot;可见他们之间&ot;心有灵犀一点通&ot;。我们现在可以用一张现成的标签贴在他们身上:唯物主义者。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复杂的问题,详细分析请参阅我的原文。

3?两条路线的根本对立。如果画龙点睛的话,&ot;两条路线的斗争&ot;是现成的说法。这个斗争,大概在释迦牟尼在世时确实发生过,以后为佛祖本人以及他的徒子徒孙们镇压了下去。但未能根本消灭,遂形成了佛教(或甚至不能称为&ot;佛教&ot;)的一股潜流,一千多年以后,此流还在潺潺地流动。如果真正写佛教史,不能忽视这一股潜流。中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梁僧祐《释迦谱&iddot;释迦从弟调达出家缘记》卷十说:提婆达多(调达)由于害佛,入了地狱,受大苦难,便发悔心,说了声:&ot;南无佛。&ot;如来佛便说,他将来会成为辟支佛。在宗教斗争史上,不乏这种例子。印度教兴起以后,也把佛祖释迦牟尼请入自己的神殿,给他在印度教众神中安排了一个座位。

最后,我还要着重说一句:以后研究佛教史的学者,必须正视佛教开创时期这一场相当激烈的&ot;两条路线的斗争&ot;。

4?我的结论。福哇txt小说

略。

5?《ci问题--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

ci的意思是&ot;中国的&ot;,这一点明确无误,绝无可以怀疑的余地。可是偏有一位w?l?sith先生写文章否定印度许多语言中称白糖为ci这事同中国有关。他挖空心思,故弄玄虚,大绕弯子,&ot;拙&ot;言惑众,来证明他的观点,结果自然是削足适履,捉襟见肘,前后矛盾,闪烁其词,危言并不能耸听,白搭一支蜡。

学术探讨,空言无济于事。我们只能让历史事实来说话。历史事实是,根据马可&iddot;波罗的记述,元世祖时代,中国福建unguen(尤溪)地方已经从埃及人那里学会了炼制白糖的技术。所谓&ot;白&ot;是一个颇为模糊的词,有种种等级不同的&ot;白&ot;。过去中国一些医书上已经有&ot;白糖&ot;一词,决不会是纯白,不过较之红糖,颜色显得稍稍淡黄而已。元代的白糖也不会是纯白。到了明代,根据刘献廷《广阳杂记》的记载:&ot;嘉靖以前,世无白糖,闽人所熬皆黑糖也。嘉靖中,一糖局偶值屋瓦堕泥于漏斗中,视之,糖之在上者,色白如霜雪,味甘美异于平日,中则黄糖,下则黑糖也。&ot;大概泥土中的碱性发生了作用,使糖色变白。在中外科技史上,由于偶然性而产生的新发明,并不稀见。总之,中国明代已能制白糖,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后来,我在我的《糖史》中有专章讨论此事。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第88节:回到祖国(41)

中国一旦能生产白糖,立即出口外洋。中国白糖运至日本,中国典籍和日本典籍中都有确切翔实的记载。中国白糖运至印度,也是十分顺理成章的事。这个事实,sith先生想否定是办不到的。传到了印度以后,印度人民无以名之,就名曰&ot;中国的&ot;(ci)。至于确定传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我仍然用我的老办法:从语言上下手,也就是从ci这个字下手。由于资料不足,我只能利用sith的现成的资料。他说ci这个字在印度孟加拉十六世纪时已经确立。他又推断,这个字十三世纪时已经出现。那么,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十三世纪中国从埃及学制的白糖已经从泉州由海路运往印度。明代生产的更白的白糖十六世纪后又通过同一途径运至印度。这样一来,传入的地点问题也就连带解决了:是东天竺孟加拉。

根据目前的资料,仅能作这样的结论。

6?《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传统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现代化代表文化的时代性。历史上的现代化(虽然当时还不会有这个名词),指当时的&ot;现代化&ot;,也可以叫时代化。现代化或&ot;时代化&ot;的目标是当时世界上文化发展已经达到的最高水平,现代化总是同文化交流分不开的。一方面大力吸收外来的文化,一方面对传统文化又进行批判和继承的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历史上任何正常发展的国家都努力去解决传统文化与时代化的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好了,文化就大大地前进一步;解决不好,则两败俱伤。只顾前者则僵化保守;只顾后者则邯郸学步。中国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汉武帝时期,一方面努力保存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够放眼世界,大量吸收外来的东西。在其后一段时期,情况依然未变。佛教就于此时传入中国。文化交流使汉代和中国以外的广大地区蒙受其利。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时,对外文化交流就进行得虎虎有生气。反之,在国力衰微时,则顾忌很多,结果是阻碍了文化发展。

贤行润身  大唐西域记  我的人生感悟  季羡林随想录1: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  阅世心语  真话能走多远  病榻杂记  牛棚杂忆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  我授徒亿万倍返还!  学问人生  季羡林谈写作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白说  留德十年  另一种回忆录  季羡林的人生哲理:忆往述怀  季羡林五堂国学课  一生的远行  

热门小说推荐
俗人重生记

俗人重生记

下单员付正义。俗人重生的付正义。挥舞着银行本票被视为‘野蛮人’的付正义。这是一个前世因为债务而堕落颓废的男人的故事。这是一个今生想要与世界首富掰腕子的男人的故事。这是一个被视为将慈善事业做至巅峰的故事。这是一个想要让身边女人幸福的男人的故事。这是一个想要挽回前世所有遗憾的男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许老套,但是个相当精...

赎清

赎清

书海阁小说网免费提供作者让我随风而逝的经典小说赎清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欢迎光临wwwshgtw观看小说一个肥宅穿越回了十七世纪。这是一个平行世界。这里有神奇的武功,也有原始资本的萌芽。肥宅如何在古代生活下去,还能过得舒服一点呢?朝庭想生活,你就得跪着。你不跪着,就不能生活。肥宅大人,时代变了!怀旧风格,致敬经典,寻找一同怀旧的老伙伴们。...

年少有为

年少有为

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或是自卑懦弱,毫无自信或是暴力成性,锒铛入狱亦或撕裂婚姻,妻离子散无数次痛彻心扉的感悟后,有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