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2章 计划者与行动者(第2页)

多年来,我和很多人合作过,赫什是我的第一位合著者。他擅长数学,当我们开始讨论这些问题时,他不认为我的想法过于疯狂。其实赫什的想法更重要,因为很容易找到数学比我好的经济学家。我和赫什在很多方面截然不同,赫什严肃、严谨、勤奋,有宗教信仰,甚至学习过百科全书式的古老犹太法典《塔木德》。而赫什的这些优点我一个也没有,但我们仍相处得十分融洽。最重要的是,赫什会被我的笑话逗乐。我们在一起工作时,就像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一样,可以无休止地谈话。当我们开始起草第一篇论文时,对每句话都会充分讨论,这和我之前看到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工作状态一样。当我们同在罗切斯特大学期间我们开始了研究,但随后我去了康奈尔大学,赫什则去了阳光明媚的南加州的圣塔克拉拉大学,那里离斯坦福大学不远。虽然我们只合作了两篇论文,但赫什已经迷上了行为经济学,并且很快与他在圣塔克拉拉大学的同事、行为金融学家迈尔·斯塔特曼(MeirStatman)开启了极为成功的合作之旅。

我们的模型其实是建立在一个隐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内心之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具有前瞻性的“计划者”,他关心未来并且有很好的打算;另一个是不顾一切的“行动者”,他只活在当下。这种行为模型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一种方法是利用数学和经济学的分支“博弈论”作为核心模型,让相互作用的计划者和行动者扮演博弈双方。但我们否决了该方法,因为我们认为行动者不会参与决策。他更像一个活在当下、具有激情的人,他会对摆在面前的事物做出反应,不断消费直到满足为止。相反,我们根据组织理论选择了委托–代理模型。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模型,毫无疑问是受到了代理理论的影响,我在罗切斯特大学商学院授课时该理论正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1976年,迈克尔·詹森和时任商学院院长的威廉·麦克林已经就此话题写了一篇很有名气的论文。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同意我们这样应用他们的理论,但这正是有趣的地方。

在委托–代理模型中,委托人是老板,通常是一家公司的所有者,代理人则是老板授权做事的人。在一家公司中,代理人知道的比委托人多,但委托人如果监视代理人的所有行为,代价就会很高,情势也会变得十分紧张。在这种模型中,代理人尽可能付出最小的努力去赚到最多的钱。相应地,公司会采取一系列规定和手段(比如激励方案和记账系统),尽可能降低因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成本。例如,销售人员的薪酬以佣金为主,他们必须上交记录出差费用的发票,并且不得乘坐飞机头等舱。

在我们注重个人内在特征的模型中,代理人是一组寿命很短的行动者。具体说来,我们假设每个时间段,比如每天,都会有一个新的行动者。该行动者想要享受生活,十分自私,根本不关心未来。相反,计划者是奉行利他主义的。她所在意的是一系列可以从行动者那里获得的效用。(我们可以把她想象成仁慈的独裁者。)她希望所有行动者从整体上越快乐越好,但她也要对行动者的行为实施一定的控制,尤其是在行动者的欲望被激起时,比如食欲、性欲、喝酒的欲望,或者天气晴朗时突然想出去闲逛一天。

计划者有两套方法可以用来影响行动者的行为。她可以用(金钱或其他方面的)奖惩措施来影响行动者的决定,但同时将决定权留给行动者;她还可以实施强制性措施,比如承诺策略,来限制行动者的选择。

让我们举一个精心设计的简单案例。假设哈里独自在一个偏远的小木屋里野营,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一架小型飞机送他到达那里,并将在10天后接走他。一开始他有很多食物(水也是充足的),但是一头饥饿的熊来到这里,几乎吃掉了所有食物,只留下10根能量棒,可能是它没有注意到能量棒,抑或是能量棒不合它的胃口。因为无法与外界联络,哈里又不擅长寻找食物,在飞机来接他之前,他只能依靠这10根能量棒过活。当然,哈里的头脑里也有一个计划者和一个行动者,计划者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假设计划者对待每个行动者的消费都是公平的(所以不会对未来行动者的消费进行贴现)。食物给行动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也就是说,第一根能量棒比第二根带来的快乐更多,以此类推,当他吃到的能量棒不能再带来任何快感时就会停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计划者会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一天吃一根能量棒,这样10个行动者都会获得同样的效用。换句话说,计划者会像理性经济人那样,如果按照生命周期假设,将会平均分配能量棒。从某种程度上说,计划者会尽量使行动者像经济人一样行事。如果技术上可行,计划者会采取承诺策略,不让行动者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从而消除异常行为的风险。如果小木屋里有10个可编程的保险箱,每个保险箱都会在特定的时刻打开,这种情况最理想。从计划者的角度讲,这可能是最好的结果。

但是,这间小木屋不可能有这些保险箱,在这种情况下计划者会怎么做呢?如果把10根能量棒都放在橱柜里,可以随时拿来吃,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如果计划者不干预,第一个行动者就根本不会关心未来行动者的福利,他会一直吃,直到吃饱为止;也就是说,直到再吃一口能量棒就会减少他的幸福感为止。我们假设这发生在他吃了三根能量棒之后。第二天,行动者又吃了三根能量棒,第三天的行动者也是一样。当第四天到来时,行动者早餐时吃了一根能量棒,也是最后的一根,他很快就饿了,剩余的时间再也没有任何快乐而言。

不管怎样,计划者都会防止行动者在最初几天狂吃能量棒。如果没有承诺策略可实施,在我们的模型中,计划者唯一可以使用的方法就是“内疚”。通过计划者或是父母、社会的教导,行动者会因为不给未来的行动者留些吃的而倍感内疚。不过,实施这一方法的代价很高。在能量棒这个例子中,计划者不可能在行动者吃掉第一个能量棒时就让他感到内疚。

在图6中,峰值最高的那条曲线代表吃能量棒没有任何内疚感的行动者所获得的效用,这时行动者会吃到效用最大时为止,即吃完第三根能量棒的时候。第二高的那条曲线表明,因为产生了一定的内疚感,行动者吃完第二根能量棒后就不再吃了,而峰值最低的那条曲线表明,行动者吃完第一根后就不再吃了。我们需要注意一点,当运用了“内疚”的方法时,生活的乐趣就减少了,因为让行动者少吃能量棒的唯一方法就是减少吃能量棒的快感。另外一种思考方式是“运用意志力是需要努力的”。

图6吃能量棒的快感

以上分析说明,如果可以建立和推行完善的规则,生活会更加美好。使用可编程的保险箱,每个里面存放一根能量棒,这会比让人产生内疚感的吃法更令人满意。斯特罗茨也做到了这一点,他让雇主将年薪按12个月平均发放,即从当年9月到第二年8月,而不是从当年9月到第二年5月按9个月发放。如果按照后者支付,钱就会更早到账。但是,他必须在每个学年都存足够的钱,以备暑期之需,以及用于家庭度假。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凡事都使用规则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从外部强加的规则并不容易建立。即使你每晚订一份健康外卖到家,但仍然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你再订一份比萨。另外,即使有类似的规则,它们也缺乏灵活性。如果斯特罗茨教授选择分9个月领取薪水,钱到账更早,他就可以利用这些钱买一些冬季打折商品,比如一台新的割草机,这些商品在夏天时的价钱更高。但是,如果分12个月领取薪水,他可能就没有足够的预算去买那台割草机。当然,从另一方面说,如果他想早点儿拿到钱,就必须有足够的自制力,才能让钱一直花到明年夏天。

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公司。如果委托人明确知道代理人在各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她就可以制作一份规则手册,不允许代理人违反这些规则。但是,假设有一个层级较低的代理人,他完全按照规则手册去完成工作,毫无决策权。如果他遇到一件明显应该做的事,但因委托人之前没有预见到,所以是规则“不允许做的”。碰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肯定都会觉得很懊恼。

当然,公司和个人还有其他控制方法,比如记录每项支出。在公司里,这些方法被称为记账。同样,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人们会使用心理账户,再借助信封、玻璃罐、退休金计划等,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因为人们不会像理性经济人那样认为金钱是可替代的,所以这些记账策略是可行的。

我要郑重说明一点,我和赫什并不认为人们的心里真的有两个自我。这只是一个假设性模型,意在提供一种有用的方法来研究自控力问题。因为有人认为计划者位于大脑前额叶皮层,该区域与有意识的理性思考有关,而行动者位于大脑边缘系统,所以在撰写第二篇论文时我和赫什加了一个脚注。对于了解双系统模型的人来说,以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描述的模型为例,我们可以认为计划者属于重在反省与深思的慢系统(系统2),而行动者属于以冲动与直觉为特点的快系统(系统1)。神经学的最新研究对这种解读提供了支持,但是,从实用性角度来讲,该模型是否具有心理学依据并不重要。这只是一种比喻,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何将自控力问题融入经济学研究中。

现在,我仍然认为计划者–行动者模型是帮助研究自我控制问题最有用的工具,但这并不一定是下一代行为经济学家喜欢的标准模型。1997年,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率先提出了选择模型。还有两位经济学家马修·雷宾(MatthewRabin)和泰德·奥多诺休(TedO’Donoghue)详细阐述了这一方法。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只用两个罗马字母β和δ表示这一模型,β和δ代表模型中的两个重要变量。与计划者–行动者模型相比,β-δ模型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数学简约性。该模型在萨缪尔森模型的基础上做了尽可能小的改动,描述了自我控制这一重要的问题。

现在我们通过一种简单方法来看看β-δ模型的原理。假设对于未来的任意时间段而言,一个人不会进行时间贴现,也就是说贴现率为零。注意,此处的“未来”与现在距离很远,不能算作“稍后”。不过,“现在”的任何事物都是效用很大且极具诱惑力的,而“稍后”的任何事物的效用仅有现在的一半。用前文提到的温网比赛为例,今年第一轮比赛的效用值为100,而明年或者以后的比赛效用将仅为50。这是因为与稍后的时间相比,经济主体过于看重现在,从而产生时间偏好的动态不一致性。

即使在这个高度简化的模型中,也可以说明跨期选择的很多微妙而有趣之处。这些微妙之处部分取决于人们是否意识到了自我控制问题。当戴维·莱布森撰写第一篇此类论文时,他假设经济主体都是“十分老成练达的”,也就是说,他们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时间偏好。作为一名研究生,想用一篇有关行为经济学理论(当时该领域基本上无人知晓)的论文找到工作,戴维这样描述他的模型是很明智的。戴维模型中的主体属于纯粹的经济人,只有一个细节例外,即他们的时间偏好都存在问题。当奥多诺休和雷宾决定加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群体时,他们采用了更为激进的方法。在他们的模型中,主体都有对现在的时间偏好但却不自知,这样的主体被视为“天真的人”。

这些简单模型都未能完全准确地描述人类行为,这一点儿也不奇怪。他们三人认为,“真理”其实位于两个极端之间,即部分“天真”,对此我表示认同。我们大多数人都意识到自己存在自我控制问题,但却低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处事究竟有多老练,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想得都太天真了。尤其是,我们都有乔治·勒文施泰因所说的“情绪温差”(hot-coldempathygaps)。当我们处于冷静、沉思的情绪中时,比如在周日刚刚把早饭和午饭合为一顿大餐后,思考周三晚餐应该吃些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一周都能坚持低热量的健康饮食。但是,周三晚上,当朋友建议去一家新开的以精酿啤酒为特色的比萨店时,我们随即放弃了原来的节食计划,最后吃喝的东西比周日预期的要多,甚至比周三到达比萨店前预期的也要多。比萨店里,诱人的香味从烤炉里飘出来,还有吸引人眼球的酒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许需要一个计划者为我们制定一条规则:周一到周五不准喝啤酒,不准出去吃比萨,然后再想办法执行这条规则。

从我第一次拿走那碗腰果开始,行为科学家对自我控制问题的研究便越发深入。经实践证明,这些知识对解决很多重大社会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会在后文中继续探讨。

萧尘柳妃萱小说免费阅读  妈咪快到怀里来  双宝妈咪超高调安盛夏权耀  弃妇重生之一赌倾城  必备英语口语2000句  贞子小姐不要啊  开局签到武当山  龙血圣帝  大明孤忠李定国  全京城都在盼着楚王妃失宠  无敌奶爸在都市全文免费阅读  司少宠妻入骨  在仙界被当高人签到  穿梭在诸天万界  铁血丹神  乡村鬼事  血族猎手  医武高手两小无猜  无敌奶爸在都市萧尘柳妃萱  我成了恶魔蜗牛  

热门小说推荐
至尊豪婿

至尊豪婿

作者石中月的经典小说至尊豪婿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曾经的豪门弃少沦落为毫无地位的上门女婿,受尽羞辱,十多年后强势回归,曾经你们对我的伤害,我会一一奉还!...

穿成苦情女主的渣A老妈

穿成苦情女主的渣A老妈

比起穿进R18多人运动ABO文中更让江楚些崩溃的是,她穿成了这本书女主的渣A老爸或者说老妈?  渣A老妈靠着女主母亲顾灵均家飞黄腾达,联合小三害死原配后夺取了本该属于女主的家产,让女主有了苦情的基本条件。  至于结局,这个渣A当然也没好到哪里去,最终被女儿的六个A搞得家破人亡,死无葬身之地。  江楚些一点儿也不想重蹈原身的覆辙,既不想渣人,更不想被杀,她只想平静地度过等等,旁边睡的这个人怎么那么像顾灵均?  江楚些最终没有逃过ABO文的宿命,在不得不奉子成婚,认命真香之际,原本逆来顺受的温柔O突然性情大变,分手甩钱带球跑,反而把她给渣了。  江楚些等等,这个剧情是不是有点不对?  顾灵均不对就对了。  世界名画苦情女主在等待降生→苦情女主在等待长大→苦情女主的未来配偶们都被女主她爹搞破产啦→苦情女主爹猛妈强她无敌,一点儿都不苦情。  备注虽然设定是ABO原教旨,但并未涉及开车内容,可无视。不是母女文,主角CP是原配,有养女儿剧情。  10月5号开文。  预收文越界完结文流落荒岛怎么办?,奇怪的恋爱,天使之域,温柔以待,多谢款待,女王陛下,偏爱,胭脂错等。立意根正苗红大好青年努力扭转书中世界不良风气!...

萌宝助攻,总裁老公请宠我

萌宝助攻,总裁老公请宠我

顾柒月车祸醒来发现我老公是帅气多金的总裁大人!附加十级妈控大萌宝!哈哈,人生赢家等下,我是谁来着?啥?她是温城第一恶媛?现代版潘金莲?大佬老公太高冷,不高兴,要离婚。她扯着衣角楚楚可怜,要想生活过得去,哪能没有一点绿。当晚顾柒月被赶出家门,隔天某宝背着书包偷偷摸摸的找上她,一件件掏出宝贝。妈咪,这是爹地的,身份证房产证驾驶本银行卡银行卡银行卡银行卡户口本都交给你。某天某人想扯证了,却找不到自家户口本,某宝狡黠道,户口本在妈咪那。某人扯下脸皮,老婆大人,该要二胎了!...

转生为史莱姆

转生为史莱姆

一个转生成史莱姆的宅男,在异界旅行,进化,最终成为最强史莱姆的故事。每周一更新...

幸孕成婚:老婆,乖一点

幸孕成婚:老婆,乖一点

男友劈腿,一夜宿醉,居然一不小心惹上了沈氏集团的太子爷沈耀。沈耀是何等人物,却被拒之门外。如此上等的人物,却偏偏缠上了她,景夕怕了,惹不起还躲不起嘛,麻溜的带着球逃之夭夭。从此,消失在他面前。再次相遇,是在三年后,她已经蜕变成圈内第一名模,身边男人无数不说,还多了一个软萌的团子。这些男人是什么鬼?这个小团子又是什么鬼?沈耀怒了沈太太,这颗心,你还要不要?...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