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4章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取代几乎所有工作(第2页)

自动控制预示着社会体系将发生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我们历来应对的变化截然不同,它将从根本上挑战我们目前对生活方式可行性的看法。如果我们的民主体制能有机会继续存在下去,我们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动控制的后果。注释标题Michaels(1962),第13—14页。

1963年,劳工领袖乔治·米尼(GeorgeMeany)将每周工作35小时的要求与人们对自动化的担忧联系在了一起。1964年,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在总统竞选期间签署法案,成立了国家技术、自动化和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会直到1966年才出台报告,那时恐慌情绪基本已经结束了。

1957—1966年的自动化恐慌似乎很快就烟消云散并沉寂了很多年。1965年,《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小阿尔弗雷德·马拉伯(AlfredL.Malabre,Jr.)的一篇报道,题为“自动化警报原来是错误的”。这篇文章指出,人们在1965年的时候似乎已经把自动化抛在脑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在1965年举行的一次重要劳工大会上甚至都没有提到自动化,马拉伯认为这一事实很是耐人寻味。文章的结论是:“至少可以说,这种悲观情绪在一些重要劳工委员会、校园、政府乃至管理层广为蔓延。”

《星球大战》的故事

自动化恐慌在20世纪80年代再度喧嚣于世。我们已经看到,叙事经常以变异的形式死灰复燃。有些时候,新的叙事使用新的词语,但有些时候,某个旧词又会卷土重来。从图14.1可以看出,“自动化”一词的使用频率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达到了一个可观的峰值。“机器人”这个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的使用频率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也出现了一个高点。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家用计算机制造商雅达利(Atari)和苹果公司大获成功,增强了机器人叙事的传播力,使人们相信技术正在加速发展。一家名为“机器人商店”的公司于1983年开始制造和销售类人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看起来很像人类;该公司总裁预测,两年之内,美国将有10%~20%的家庭拥有机器人。事实上,这些设备基本毫无用处,产品线最终也惨淡收场。

我们观察到,机器人一词的使用频率在1980年左右达到高点,与此相一致的是,同一时期也出现了一系列大受欢迎的机器人电影,这向我们展示了传播力如何随时间变化并产生风靡一时的新故事。乔治·卢卡斯(GeorgeLucas)的《星球大战》三部曲在1977年至1983年之间上映,片中出现了(迄今为止)全球最著名的机器人:R2-D2和C3PO。美国电视动画片《变形金刚》于1984年至1987年播出,该片讲述的是巨型机器人的冒险故事,这些机器人可以变形为车辆和武器。这两个系列片都促成了儿童玩具的大卖。同一时期大获成功的机器人电影还有《银翼杀手》(1982年)和《终结者》(1984年)。

当然,机器人早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就已经出现在电影中了,到现在还继续出现在电影之中。事实上,机器人出现在电影中的时间甚至要早于“机器人”这个词被捷克剧作家恰佩克创造出来的时间——这个词在1922年才开始流行。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的机器人(或自动机)在此之前被称为傀儡(如1917年的《傀儡》)或机械人(如1921年的《机器人》)。1922年之后,电影中出现了更多的机器人,尤其是1927年弗里茨·朗(FritzLang)执导的影片《大都会》中的富图拉(Futura),该片将机器人称为Machinen-Mensch,即Machine-Man。不过,大多数机器人电影都是B级恐怖电影,有着不合情理的青少年主题,类似于那些“外星来客摧毁地球”之类的电影,对公众的想法有着相对较小的影响。这些电影大多荒唐无聊,除了有可能给人们对自动化未来的恐惧增添情感色彩之外,可能并没有对经济活动产生太大的影响。

在1957—1964年的自动化恐慌之前,又有一大波机器人电影大获成功。那个时代的荧幕机器人有《机械怪兽》(1953年)中的罗曼(Roman)、《了不起的拓博尔》(1954年)中的拓博尔(Tobor,机器人robot一词反过来拼写)、《火星女魔》(1954年)中的钱尼(Chani)、《地球危机》(1954年)中的金星机器人、《禁忌星球》(1956年)中的机器人罗比(Robby)、《宇宙毁灭记》(1957年)中的克罗诺斯(Kronos)、《纽约巨人》(1957年)中的巨人和《地球防卫军》(1957年)中的魔杰拉。

伴随着1980年和1981—1982年的两次经济衰退(当时的失业率达到了两位数),自动化叙事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失业率的攀升让人觉得,自动化可能又是造成失业的罪魁祸首。这一想法导致了总需求的减少,然后导致了更高的失业率。1982年,《纽约时报》的安德鲁·波拉克(AndrewPollack)察觉出了一种“新的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就是其中一例:

到目前为止,受办公室自动化影响的人主要是秘书(现在仍然供不应求)和其他文职人员。只要用电子文字处理器取代打字机、用计算机存储系统取代文件柜,就可以加快他们的工作速度。但是,新的办公室自动化系统也在影响管理层,因为有了它们之后,高层管理人员就可以从公司计算机中调出信息并自己进行分析,而这个过程原本需要一名中层管理人员处理。注释标题AndrewPollack,“ANewAutomationtoBringVastChanges,”NewYorkTimes,1982年3月28日,第HT1版。

声称我们已经抵达“奇点”的叙事再一次出现了病毒式传播,“奇点”让我们在劳动节约型机器方面积累起来的全部经验都变得无关紧要,同时,“奇点”可能正在催生一支失业大军。波拉克说:“我不知道这一次我们能逃向何方。”这一病毒般传播的叙事很可能是20世纪80年代两次经济衰退造成严重破坏的真正原因。

如图14.1所示,自动化一词的使用频率在1995年左右出现了第三次高峰。大波叙事再一次声称“奇点”即将到来,我们在劳动节约型设备方面积累起来的所有经验都将变得陈旧过时。1995年,在互联网热潮刚刚开始的时候,出现了一则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叙事: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自动化的弊端是暂时的,但一小部分经济学家(人数正在增多)和很多技术专家都认为,当前技术变革的迅猛发展有别于以往的所有情况,原因有二。

首先,拖拉机只让农民失业,机器自动化只让工厂工人失业,但是智能设备和计算机网络几乎可以入侵所有涉及计算、通信或简单推论的工种。它们可以填写并检查抵押贷款表格、转接电话,甚至可以通过微控制挤奶器让奶牛自己挤奶而无需人工协助。从来没有哪种技术如此灵活多变,如此不受物理限制的束缚,能够在不相关的行业,如银行、电力、保险、电信等,一路高歌猛进。

其次,由微处理器和软件运行的设备和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功率,每18个月左右其处理能力就可以翻一番。这一趋势和其他因素一起,导致芯片技术的成本大幅下降,从而使其可以更广泛、更迅速地投入使用。注释标题G.PascalZachary,“WorriedWorkers,”WallStreetJournal,1995年6月8日,第A1版。

自动化恐惧叙事在1995年左右出现的这种新变化并没有立即促成经济衰退。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减少开支,全球经济还在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主流叙事关注的是即将到来的新千年呈现的美好商机。在21世纪,互联网繁荣、房地产繁荣和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自动化叙事又一次偃旗息鼓。但是,这类叙事仍在我们身边传播,只不过包装在了新的流行用语之下。

股票市场中的互联网或千禧年热潮

互联网在1994年左右第一次面向公众,它生成了一则讲述计算机惊人功能的叙事。这时正值世纪之交,互联网时代恰好赶上了新千年的到来,引起了热议。在2000年之前的那几年里,互联网股票是主要受益者。在1974—2000年的市场扩张期,互联网股票价格上涨了20倍以上。这一时期标志着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股市扩张,对这次扩张的相关描述也恰恰表明了这一点。(这个故事现在开始被人们遗忘,因为讲述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3倍扩张的叙事取代了这个故事,在本书撰写之际,后者有着更强的传播力。)

人们在谈论20世纪最后25年里股市扩张的时候,并没有强调害怕被机器取代的恐惧是人们购买互联网股票的动机所在。为什么?人们更倾向于谈论投资于信息时代的新发明带来的机会,而不是谈论个人在面对技术进步时的力不从心。但是,这种力不从心可能推动了人们投身互联网并购买科技公司的股票。

对奇点的恐惧在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势头渐起

根据谷歌趋势的统计,对自动化技术的最新一波恐惧开始于2016年左右,直至本书撰写之际仍未减弱。

我们如何解释自动化恐惧情绪在近来的高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研究一下苹果Siri程序的问世:Siri是iPhone在2011年推出的应用程序,它使用自动语音识别(ASR)和自然语言理解(NLU)来(尝试)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Siri交谈、理解并提供信息的能力就像是预期已久的“奇点”终于到来:机器变得像人类一样聪明,或者比人类更聪明。同年,IBM推出了会说话的计算机沃森(Watson)并让它参加电视问答节目《危险边缘》,沃森击败了与之对战的人类冠军。现在,各家产品紧随其后,如亚马逊Echo的Alexa、谷歌的“OKGoogle”以及其他版本和改进产品,如阿里巴巴的天猫精灵、玲珑公司的叮咚和Yandex的爱丽丝(Alice)。这些发明简直不可思议;《星球大战》、《变形金刚》和《摩登家族》预言的时代似乎终于来临。

苹果公司从Siri的研发者斯坦福国际研究院手中购买了Siri,而斯坦福国际研究院2003—2008年在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DARPA)的政府资助下开发了这款程序。早期项目并没有风行一时;到了2011年,突然之间,人们的口袋里多了这样一个设备:既可以与之交谈,也可以拿出来跟那些不敢置信的羡慕者显摆一下。Siri和紧随其后的竞争对手似乎启动了一个消除人际对话必要性的过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情景:跟人比起来,我们更愿意与Siri交谈,因为Siri的信息更全面、更可靠。人类终究是可以被取代的,这样的想法令人不寒而栗,而且不难想象,人类的集体自尊将因此丧失殆尽。

大约在同一时期,其他发明也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尤其是无人驾驶汽车——尽管人们对其安全性怀有一些疑虑,但无人驾驶汽车预计将取代多个工作岗位。虽然我们当中很少有人真正看到过无人驾驶汽车,但我们都知道,它们的原型车已经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这些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可以实现我们原本以为无法编程的功能,比如,当汽车感觉到有儿童在街旁奔跑时,就会放慢速度。人类常识可被简化成一系列信号发给无人驾驶汽车,这意味着人类常识可以被取而代之。

近来的热门话题是机器学习,即计算机自己进行学习,而不是用人类智能对之编程。谷歌趋势的搜索结果显示,自2012年以来,对“机器学习”的网络搜索呈现强劲的上升趋势,其中谷歌引擎的搜索量在2004—2019年之间增长了3倍多。近来的一些故事推动了叙事的传播。据说,极为强大的国际象棋计算机程序AlphaZero完全是通过机器学习运行的,也就是说,没有使用任何人类的象棋技法。这则叙事介绍了一个名叫tabularasa的程序,这个程序已知的信息仅限于游戏规则,它与自己进行了无数局对弈,从自身的错误中总结经验。从某些方面来说,机器学习叙事比那些运行人设程序的计算机更令人不安。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NoahHarari)认为这一叙事导致我们“越来越害怕”自己“变得无关紧要”,并担心自己沦为“新的无用阶层”。如果大规模流行起来,这种涉及人类生死存亡的恐惧无疑会影响经济信心,进而影响经济。

工作岗位和史蒂夫·乔布斯

史蒂夫·乔布斯的故事是一则非同凡响的叙事,它将失业恐惧与机械化联系在一起。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出版的诸多书籍都讲述了他的故事,其中尤为出名的是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Isaacson)2011年的著作《史蒂夫·乔布斯传》,这本书在发售第一周就售出了37.9万册,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在亚马逊上收到了6500多条评论,平均打分为4.5星(最高为5星)。艾萨克森擅长写作天才人物的传记(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本杰明·富兰克林和埃隆·马斯克),但迄今为止他最成功的著作还是《史蒂夫·乔布斯传》。为什么这本有关乔布斯的书会出现病毒式传播?部分原因在于它的出版时机:出版商明智地选择在乔布斯去世数周后将这本书投放市场,这样报道他去世消息的媒体叙事就与这本书引发的话题交织在了一起。

有趣的是,有关史蒂夫·乔布斯的叙事似乎表明,乔布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好多怪癖,没有人会将这些怪癖编程到机器人身上——对苹果电脑来说完全不可或缺。因此,乔布斯的故事吸引了那些担心自己被时代淘汰的人。在故事中,他创立了苹果公司,但又被迫离开,因为那些单调乏味的管理层无法容忍他的古怪。当苹果公司陷入困局的时候,他被请回来并为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苹果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史蒂夫·乔布斯的故事对于那些不太融入传统社会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他们的梦想,因为很多自命不凡却又成就平平的人也许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

劳动节约型和智能型机器叙事带来的经济后果

我们已经追溯了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大众对机器将取代人类工作的叙事投注的极大关切。这些叙事无疑影响了(并且还在继续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意愿,也影响了他们参与创业和投机活动的热切程度。暂时的衰退或萧条造成的经济困局被误认为是机器剥夺人类工作岗位的结果,从而像自我实现的预言一样,产生了悲观的经济反应。

亨利·乔治对劳动节约型机器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对土地征收单一税,通过税收减少劳动节约型发明给土地所有者带来的收益。这也是他在19世纪70年代大萧条时期出版的《进步与贫困》一书中给出的明确建议。这一提议的假设前提是新型机器只被用于耕种土地,而只有在纯农业经济的环境下才有可能如此。这一提议类似于在大萧条期间引起公众热议并在最近几年又重新浮出水面的“机器人税”。这一观点认为,如果对使用机器人的公司征税,就能带来相应收入,从而帮助政府应对机器人技术造成的失业后果。

乔治提议将部分税收收入作为“公共福利”。他的提议基本上等同于今天人们经常谈到的全民基本收入提议:

所有人都将平等地分享一切——不管是弱者还是强者,不管是黄髫稚子还是垂暮老人,不管是残疾者还是跛行者,不管是失明者还是健壮者。注释标题George(1886[1879]),第395—396页。

朱丽叶·里斯·威廉姆斯夫人(LadyJulietRhys-Williams)1943年的《有所期盼:对新型社会契约的一项提议》和罗伯特·西奥博尔德(RobertTheobald)1963年的《自由人与自由市场》以不同的形式提出了全民基本收入建议。“基本收入欧洲网络”(BIEN)是一个倡导组织,成立于1986年,后来更名为“基本收入地球网络”。有一则叙事声称很多人或大多数人在未来都会失业,这则叙事使累进所得税和所得税抵免制度得到了民众的持续支持,但是,即便在现代,这种做法也没有成功地在任何国家产生全民基本收入。

如果有新的故事让人觉得技术性失业带来的问题已经到了危急关头,那变异后的技术失业叙事往往就能引起公众的注意。查尔斯·怀廷·贝克尔(CharlesWhitingBaker)在1932年的名著《重返繁荣之路》一书中试图解释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即20世纪30年代初期)公众对劳动节约型机器取代人类工作的担忧都是没有道理的。贝克尔重点强调了“新颖性”:“自动化机械和经济运输(economictransportation)的广泛使用只是昨天的事。”他强调,失业是一个新的长期问题,永远不会消失。因此,贝克尔提出了一个类似于为所有人提供全民基本收入的想法: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有一种方法,而且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为极度过剩的商品创造市场……提高美国95%收入微薄的家庭的购买力,他们立刻就会购买更多的食物。注释标题引自“AnEngineerTurnsDiagnostician,”StLouisPost-Dispatch,1932年6月5日,第1版。

这样的关切在近年又卷土重来,因为又有人提出新的再分配提议并引起讨论。值得注意的是,从2012年开始,“全民基本收入”一词的搜索量在谷歌趋势中呈显著上升趋势,在ProQuest中也显示出基本一样的上升趋势。公众越来越关注不平等现象,其中前1%人群或前0.1%人群的收入占比增长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描述了这一趋势,这本畅销书引发了热议。“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一词出现了病毒式传播,它指的是一种与能否使用数字计算机相关的不平等。

没有人能够预测劳动节约型和智能型机器在未来对谋生手段和工作会产生什么影响,但这些叙事本身就有可能对经济繁荣和衰退以及公共政策起到放大作用。在本书撰写之际,有关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取代人类智慧并弃用熟练工人的叙事造成了支出和创业模式的不稳定。这样的经济叙事也有可能出现在投机性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接下来两章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市场。

末日求生  魔王奶团敲凶哒  末世:开局爆出一只貂蝉  全球神邸:我随机获得万界宝物  百龙传奇:人龙传  穿书之黑化反派自救手册  知乎高赞答主:温酒的睡前故事(全2册)  替身的我和白月光互穿了  上班第一天,我拒绝了无偿加班!  冲出豪门似鸟飞  读美文库——再别康桥  莲静竹衣代表作品合集(共8册)  夏元  我的竹马是哭包  灵域战仙  村霸农女:傲娇夫君来种田  超能富豪养成计划  谢邀:人在迪迦刚成邪神  王牌狙击手(全5册)  紫金陈:少年股神(全2册)  

热门小说推荐
惊雷

惊雷

谍海多凶险,于无声处听惊雷。余惊鹊,代号惊雷,冰城不见硝烟的战场之中,像是一道春雷,炸响在无数人耳边。他是敌人心脏上的一根刺,时不时就要刺痛他们一下,却又难以拔除。惊雷破柱,天地换颜,守望黎明的黑暗中,雷声先鸣。每一个人,生来都有天赋,只是天赋不同。当一个人的天赋,是适合做谍报工作的...

法魔至尊

法魔至尊

一个孤儿,为了保护自己所想保护的人,从小立志要成为一名魔法师,可是在元素检测是竟然是光与暗的结合体,可是主角没有放弃,那么主角将如何打破这一规律,让光与暗共存,怎么走上魔法的巅峰,请观看我的小说法魔至尊。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想写一部自己喜欢的小说,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谢谢...

秦九州擎天战神

秦九州擎天战神

一代战神秦九州重归都市,为弥补遗憾,搅动风起云涌,以不败之资横行四方,诸天震颤。...

柒夜笙歌凉

柒夜笙歌凉

柒夜笙歌凉作者容景行沈思渺作品状态连载中无数女人想爬上海城权贵容景行的床,偏偏被沈思渺这个哑巴得逞了。事后他说不想再见到她,可她偏不得已和他的侄儿容衍相亲,以另一种姿态闯入他生活。容衍强迫她和他演戏!容景行看着她和他的侄儿越走越近,怒火攻心。夜半三更,他压着她狠狠地折磨又不留情面的威胁沈思渺,离开阿衍!否则我让你,生不如死!后来不想走的不是她,是容衍怎么都不肯放她走!沈思渺夹在那端畸形的关系中,逃不开躲不掉!她终于厌倦。...

大宋教书匠

大宋教书匠

大宋教书匠紧急通知现代教书匠纵横大宋王朝捭阖学术之巅。...

提点刑狱司

提点刑狱司

南宋时期,提刑官宋慈凭借仵作,为百姓申冤,一部洗冤录集,更是让后人称为法医奇书。...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